近日,因“清华学姐”的热搜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,“社会性死亡”一词再度引发舆论热议。
何谓“社会性死亡”?“社会性死亡”是指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,现实社交往来被阻断、社会声誉被倾轧。当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极大震荡,承受了巨大的身心伤害。
一条朋友圈、一段监控视频,让“清华学姐”从假设的性骚扰“受害者”变成了真实的网络暴力受害者,事态反转之快令人瞠目。
由网络围观发酵成而成的公共事件不在少数,不管是“养狗网红暴打孕妇”,还是“老师体罚学生致吐血”,只要起个博人眼球的标题,总能轻易触碰到群众的“嗨点”,舆论也似乎总是能被轻易“操控”。究其原因,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缺失使舆论表达方式更为碎片化、情绪化。每个人的随手转评,都有可能在为雪崩助力、为大火添柴。然而舆论的狂欢终将散场,留下的不只是一地鸡毛,更是当事人被网暴后的破碎人生。
在“清华学姐”事件中,当事情从个人的朋友圈被搬运到学校匿名的BBS上之后,雪球就越滚越大,学弟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被不断“人肉”出来。随着更多的“好事之徒”把事件搬运到微博、各类论坛,再经过营销号的“推波助澜”,事情失控,学姐自己最终也遭到了舆论的反噬。如果说学姐发声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“权益”,那其他人的转评、传播、审判、“人肉”,则是这场“闹剧”的推手。
雪崩的时候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网络围观没有问题,发表看法也无可厚非,拥有朴素的正义感更不该被苛责,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利用舆论传播的便利添油加醋、煽风点火,实是越过了道德和法律边界。
“清华学姐事件”不是第一例,必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例,网络世界“吃瓜”须谨慎,保持理性思考,别让自己成为被舆论裹挟的那片雪花。